首页 | 房间列表 | 订房指南 | 入住须知 | 在线订房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客栈春秋
·白水洋旅游住宿首推客栈城南壹... 2014-06-26
·白水洋门票团购二维码--白水洋... 2013-06-19
·城南壹号全楼WIFI覆盖咯~白水... 2012-07-09
·白水洋优惠门票~手机来淘宝吧~ 2012-07-01
 探寻屏南
·白水洋攻略 福州至屏南白水洋...
·舌尖上的白水洋美食--白水洋旅...
·白水洋自由行推荐 屏南漈下村...
·屏南白水洋导游词~图文攻略20...
·绝美的屏南鸳鸯溪瀑布
 畅游天下
霸气攻略来啦!... 15个旅行中必须... 泉州咖啡馆
霞浦自由行[嵛... 海峡旅游通票开... 福建省旅游景点...
宁德三都澳自助... 张三丰 其人其... 福州自驾大全
白水洋、闽东北...
 城南杂谈
·纵横谈之51:5大“黑色时间”...
·纵横谈之50:三十而立 西藏旅...
·纵横谈之49:丽江小记
·纵横谈之48:冥想 感受自然
·纵横谈之47:福州仓山老洋房
 驴友行记
·闽南方向自驾游白水洋攻略 厦...
·白水洋门票优惠政策 白水洋攻...
·屏南县城公交路线 白水洋攻略
·闽南方向自驾游白水洋攻略
·屏南县城交通线路--白水洋攻略
查看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查看信息

 
悠悠千乘桥 殷殷棠口村

                       

      盛夏时节,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向我们发出了深情的邀约;迎着炽热的阳光,我们造访了这座庄重、古朴、清远、空灵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下车甫定,横跨棠口溪之两岸,别致典雅、雄伟壮观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若长虹卧波,赫然入目。

  漫步溪岸,移步换景,景随心生。两岸景致迷人双眼,那莹莹的水,那参天的树,那随风曼舞的柳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亦庄亦谐的山水风光款款入怀。我们探视着千乘桥深邃而悠长的历史,品读着先贤们的智慧和聪颖:挡风遮雨,歇息纳凉,千乘桥敞开了宽广的胸襟;祭祀祈福,永葆风水,千乘桥铿锵着历史的跫音。一个美丽的传说,揭开了千乘桥神秘的面纱。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清朝举人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他梦见一只金鸡下凡,顿有所悟。他募捐造桥身体力行,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借梦中记忆,把桥设计成公鸡形象,象征公鸡振翅,昂首报晓。村民建桥一呼百应,一个秋冬方已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叩谢天恩。午夜时分,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村民“闻鸡起舞”,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毕,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桥中,面向桥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祭祀。为图吉利,人们便将厝桥改称为千乘桥。美丽的传说以及诸如“曲岸斜阳双雨泛,平桥流水数家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一类的诗句,令人平添对先贤们的景仰之情;周大权撰写的《千乘桥记》,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棠口人的乐观和自信、勤劳与智慧。

  站在凸凹不平的桥面上,凝视着栉风沐雨的斑驳桥廊,透过裸经沧桑的窗棂,我们仿佛看见了一百多年前棠口村民们祈求平安“放水灯”的情景。一路陪同我们的周回利老人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放水灯”的民间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为半年节。农历十三始,和尚道士聚集祥峰寺,连续做道场三天;六月十五夜,民众手举火把,跟随和尚道士涌至村巷路口,为孤魂野鬼施舍斋馒、袊衣冥财,深夜时分在千乘桥下举行“放蒙生”,又称“放水灯”,祈求合乡平安。站在桥上观看“放水灯”,煞是壮观。“放水灯”制成船形,开路灯前进,护灯随行,船上载着魑魅魍魉,逐流而下,让灾祸和邪恶远离家乡。只见两岸千余民众,手擎火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争相祈福:愿棠口民众永远平安!正月十一至十五,棠口村举行的迎三圣奶、闹元霄舞龙狮等活动,整个村庄简直成了沸腾的海洋。周回利老人眉飞色舞地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那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中。

  毗邻千乘桥而建的祥峰寺,始建于宋淳佑三年(1243年),信众蜂拥,香火不绝。与棠口村千乘桥、八角亭、双峰、双涧、鉴湖、松岛、螯柱、钓台、石印等诸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古诗赞曰:千乘桥头寻奇迹,祥峰寺内有真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祥峰寺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名望和地位。与千乘桥仅几步之遥的“林公殿”、“夫人宫”、“三圣夫人殿”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棠口村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棠口村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南杖头木偶戏,是屏南民间文化瑰宝,更是福建省仅存的杖头木偶艺术硕果。徜徉在棠口村街头巷尾,它那惟妙惟肖的表演,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不时地在我们的脑中闪现。民间艺人周郑宝在《白蛇传》演出中,添加了鱼、虾、蚌、蟹以及鹰、鹤等动物,使舞台出现神奇效果。如“鹬蚌相斗”一场中,鹬用嘴去啄蚌,蚌先是紧闭双壳,然后突然张开把鹬头狠命夹住,斗得难解难分,最后鹬用尽平生之力,死里逃生。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观众称奇叫绝,喝彩不断,掌声不息。

  周郑宝,作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的一代著名艺师,使屏南杖头木偶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一直流传至今。周郑宝(1876—1943),棠口村人,自幼心灵手巧,喜好雕刻。每有外地杖头戏来棠口演出,他总是场场不落,爱得痴迷,刻苦揣摩,掌握技艺。他凭着一双巧手,制作木偶,添置行头,编写剧本,白手起家,办起全县首个杖头戏班。通过不断探索,他完善木偶结构,配置布景灯光,精湛技艺炉火纯青。民国初期,周郑宝的杖头戏享誉闽东北和福州地区。说起“杖头木偶戏”艺术的传承,我们不能忘记了张红孙、周回利等民间艺人。“杖头木偶戏”在棠口人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自清中叶始,北路戏、乱弹戏也在棠口村兴盛不衰。

  “棠口铜锣响天下,太堡钢炉喷金花,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上下廿四窑……”随着清脆的童音由远及近,我们又掀开了棠口村民间贸易的历史。据传,宋朝年间,棠口村就有了铜锣手工艺的生产,音质忒好,质量上乘。到了明朝中期,铜锣已经卖到贵州、湖南等地,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遗憾的是工艺失传,如今再也找不到传人了。沿着村中小径,映入眼帘的是一溜溜粉埕。明末清初,棠口村就有了粉干生产,七十二家作坊,一百多人经销,为周边百姓送去芬芳。且美其名曰:棠口粉———条细质嫩、色白性韧、清香可口、扬名四方。“粉干蛋”的习俗也由此诞生,为人们送去祥福和好运。茶叶生产更是锦上添花,每年就有近万担茶叶通过英国教会运抵香港,再由香港运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换回大把的银子养育着棠口村的后生们。一天五百多人的贸易往来,见证着棠口村当年的兴旺和繁荣。今天,棠口村的茶叶生产仍是红红火火,制茶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和着拣茶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耳际。

  棠口村的历史,是一部深沉而隽永的历史。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中国基督教棠口教会。上世纪初叶,时英籍萧爱美、郭恩赐两女士于棠口建立基督教会,由程荣光先生督建教堂、潘美顾医院、姑娘楼及淑华、陶英等学校。几十年间教会学校均甚鼎盛,医院设西医内外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名闻遐迩。1998年,为纪念先辈,弘扬徐则舒医生伉俪建立教会育才济世、收养盲童、救助残疾、抚养成才之义举仁风,继教堂复建之后,棠口乡安溪村的留美医学博士陆彼得先生捐资重建牧师楼,一时被传为佳话。

  历史就是这样书写的———姑娘楼(姑娘厝),这是一座欧派风格的建筑,今天已经成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1938年1月26日,闽东特委和红军领导人叶飞和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在这里郑重宣布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的命令。从此,在棠口村的林公殿戏台上,我们都能看到新四军文工团战士演出的《流亡三部曲》、《大刀舞》等催人泪下的文艺节目。铿锵锣鼓,将观众带入壮怀激烈的抗日战场。随后,老六团的新四军离开棠口这一革命热土,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前线。以六团指战员为原型创作的京剧《沙家滨》,今天我们欣赏它还显得格外亲切。在棠口村的松岛上,一座巍然耸立的“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记载着这一辉煌的革命历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温这段光荣的历史,勤劳聪慧的棠口人总是把微笑写在脸上。他们不再满足于因为村里出了四个举人而沾沾自喜,不再因为近现代有了40多位名人而停滞不前。他们在立足茶叶、蔬菜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京、沪、深等大都市,开设工厂,兴办企业,让纯朴的思想在大都市的陶冶中得到升华,让明净的心湖从此有了自豪的资本。

  时光在不经意间倏然流走,那古韵迷漫的鉴湖双井,那风格迥异的明清建筑,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悠悠千乘桥,赋予棠口人执着和坚忍;悠悠千乘桥,给予棠口人幸福和吉祥。今天,她在棠口人的心中是神圣而伟大的,是棠口人团结拼搏的精神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屡次的历险中,棠口人都表现出了人在桥在、誓与千乘桥共存亡的非凡气概。

  悠悠千乘桥,见证着棠口村凝重而厚实的历史;

  殷殷棠口村,抒写着棠口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者:阮兆菁   来源:宁德网   图片来自于网络

添加时间:2011-07-14  点击数:1940
| 版权所有:城南壹号    友情链接: 鼓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