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屏南,有着“吃草”的习惯,不知这是否是一种文化,还是只是一种饮食习惯,抑或是二者都有,一如四川的辣味,因蜀地湿气太重,故吃辣祛湿,“辣妹子”也就成了四川女人的代名词。
“吃草”,只不过是屏南方言的音译,绝非屏南人只吃素不吃荤,更不是像食草动物一样以草为生,但是细想来,却又找不出比“吃草”更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家乡人的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靠山吃山,屏南依山但不伴水,山林遍布,植物丛生,先人上山耕作,逐渐发现众多青草之中有许多竟有食补和药效之用,继而采制成各种食材,少数入药,而后家家户户都有青草储备,与柴米油盐一道,成了生活的必备品。屏南人,生在山中,吃着山里的青草,山风山雨山里人。
青草者,取之于山,用之于民。或许千百年前,此地也有一位神农氏,遍尝百草后,告诉众人不用再惧怕小病,山中就“种”有药铺,不需一银一钱,采而烹煮,药到病除。所有青草,采撷后,有的取枝,有的留叶,有的斩根,有的遍身是宝,再经数日曝晒,风干后,贮藏数年仍草香四溢,药效不减。
如今屏南人,不再是人人上山取草,而只需到青草市场,花上几元钱便可揽回大捆草药。贩草的也会帮你搭配种类,如果你偶有小疾,说不定也可对症下药。
青草烹煮前需洗尽泥沙,拾掇,完毕后,通常与少量生肉下锅,加入冷水,大火烹煮。片刻,锅内热水翻腾,锅外香气四溢。“寒草茶”,老鸭汤,鱼腥草排骨煲…… 病时为药,无病进补。青草之香味不同于任何其他佳肴美味之香,它更像是雨后山林间泥土的芳香,或是一杯刚冲泡的绿茶,有种淡淡的苦味,但却令人神清气爽。揭开锅盖,片刻前还是蓬松干瘪的“枯枝败叶”,此刻早已将身体里蕴含的物质与清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颜色或深或浅的草汤。草汤之熬制从不用大费周章,只需最简易的厨灶,最简单的烹煮,就可大功告成。樵夫打柴回家,路遇大雨,回至家中,妻子为其熬上一锅“寒草茶”,喝上几大碗,驱寒解乏,汗出病去。
屏南人吃草的最初缘故或许只是因为它药膳的作用,但渐渐的吃草成了饮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习惯那淡淡的苦味和唇齿间的留香。那些看似枯枝败叶的青草,其实在日晒风干后早已不再鲜绿,但是当水分干燥之后,留在如同干草般的草里是山里人的淳朴与善良,是山里人的知足与常乐,还有山里人的勤劳与智慧。
离开屏南,才发觉那淡淡的带着苦味的草汤是那般令人魂牵梦绕,那是故乡的味道,那是母亲的味道。一碗碗母亲亲手拾掇、洗净、炖煮过的草汤,蒸腾着热气,总让人不由想起郁郁葱葱的树林,熙熙攘攘的青草市场,还有被青草的汁液浸润的乡音。
屏南人的青草,借着绿水青山生根,伴着敦厚淳朴发芽,飘着无尽的乡土气息,浸润每一个被她养育的屏南人。